1)第七卷 一统山河 一千九百七十二章 督师被俘中_逆天明末三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惨叫声、咒骂声还有人临死之前的喘气声在西门大街上不断响起,蒙古骑兵们也是铁了心,那甲喇章京看得清楚,这一群精锐明军保护的肯定是一个大人物,不管这个人是什么身份,级别肯定不低,只要能抓住他,自己就是大功一件。所以他也跟手下的士兵挑明了说,前方这个明军大人物,谁抓到,就能升官发财,这些蒙古兵的心态跟满洲兵还不一样,满洲士兵的晋升比蒙古兵要快得多。其实从满清一朝来看,普通人可能觉得,清国的统治者是奉行联蒙政策,抑制中原人,其实恰恰相反,历朝历代,统战价值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满清进入中原之后,因为汉人数量庞大,仅仅凭借他们的力量是搞不定的,所以必须要任用前朝降兵,用前明军来对付现明军,所以南明覆灭的功劳其实大部分要算在降兵的头上,比如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正是这些人甘愿当马前卒,才能帮助满清横扫天下。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在明朝的时候战斗力不怎么样,到了满清就脱胎换骨了呢?实际上只有一个原因,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战,明廷不给将士们发的军饷,满清统治者给补足了,而且不打折扣,这些士兵抱着当兵吃粮的心态,谁给他们活路,他们就效忠谁,自然战斗力爆棚。而满清对于蒙古等原先的联合体,反而是抑制态度,因为他们没有统战价值,甚至作为游牧部落,虽然不能说跟女真这种渔猎民族同宗同源,但是两者的统治模式差不多,蒙古人也时刻做着复兴大元的美梦,别看满清统治者总是和蒙古联姻,但是实际上,他们是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对蒙古进行减丁,如果有心人去翻翻人口方面的史料,就不难得出结论,蒙古的人口在被满清统治之后不增反降,如果从表面上看满蒙一家亲,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就是这样,这种不知不觉的减丁,抑制蒙古的发展,反而造成了蒙古各部的萎缩,不仅仅是对蒙古,包括女真内部也是如此,甚至有意分出一部分原先跟努尔哈赤部落不对付的女真部落去关外,不让他们入关,就在关外受穷。

  回到现实,虽然此次蒙古八旗在皇太极的命令下出征,但是从整个清军的角度来看,后面几个加入的八旗军反而更有统战价值,最先加入清军的蒙古八旗地位颠倒,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取得相同军功的情况下,藏八旗、西域八旗、杂八旗等等的将领受赏肯定比蒙古将领多,这让蒙古将领们心中都憋着一股气,可是今日的蒙古已经不是往日的蒙古,皇太极的势力如日中天,蒙古各部已经被拆分的支离破碎,再也形成不了合力,只能听命于清廷,他们就算是想翻身也翻不了,那怎么办,只有将怒火

  请收藏:https://m.sif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