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1章 大局走势(3)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231章大局走势(3)

  好不容易挨到中日恢复和平,中国恢复对胶州湾恢复行使主权和举行胜利阅兵式,心急的英国人再也等不住了,欧洲,特别是大不列颠每日都在流血付出,德国人咄咄逼人的攻势虽然被遏制住了,但谁都知道,这种遏制,是用几倍于德国的损失才换回来的。

  如果不是大英帝国掌握着制海权,如果不是沙皇俄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常备陆军,如果不是法国人有坚持打到底、甚至巴黎沦陷也在所不惜的信念支持,如果不是奥地利小伙伴实在是弱不禁风拖了德国人的后腿,恐怕此刻的欧战已经决出胜负了。但即便这样,再乐观的观察家还不敢把票投给协约国,理由是很明显的——德国依然强大,虽然受制于资源,但德国本土一丁点破坏都没有,反而迅速消灭了开工不足和失业率,成为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在东线,在条顿与斯拉夫的对决中,这种差距尤为明显。匆匆忙忙征召起来的,连汽车都没打过照面,昨天还是地里抗锄头,今日就要背着步枪上战场的农民,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普鲁士人对手,甚至于,在面对铁甲车、战车这种大威力武器时,要么是无知者无畏,要么是一触即溃,什么战术纪律,什么防守法则,全部都成了耳旁风。

  有人悲观的认为,如果俄国再这样打下去,恐怕会发展到10人伤亡才能换取德国人战死1人的战果,可俄国的人口只比德国多了一倍不到,哪里经得起这种消耗?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战前常备军特别是精锐常备军的枯竭,后续征召的部队有利于不适合同德国人交战。

  这些未经考验,未经充分训练,甚至未经装备补给发放到位的部队拉到战场,除了那一个个代表人数的番号外,在战斗力方面几乎是微乎其微。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一开始还对俄国人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感到极端悲观,在制定计划时都分外保守,等到实际一交手,戳穿俄国人只有数字意义的代表符号后,两人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

  按照最新的换算,德国人已经被俄国后备师的战斗力等价于本方的一个营,成就东线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善战之名的一开始的确是因为坦能堡这场硬仗,但到了后面,已经几乎变成是屠杀的代名词了。不过,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单独面对奥地利军队时,俄*队会迸发出格外的勇气和战斗力,同样是德意志人,普鲁士是凶猛的、嗜杀的,奥地利人呢则是温顺的、柔和的——这真是奇怪的论调。

  1915年的春夏之交,在西欧战场已经陷入僵局,当漫长的战壕战成为交战双方的主流共识后,威廉二世终于对小毛奇的保证丧失了信心——他原来承诺叶落之前可以让士兵回家,后来

  请收藏:https://m.sif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