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21章 时机来临(9)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21章时机来临(9)

  即便以俄国缓慢而混乱的决策系统,对远东的情况作出反应也已经是时间足够了,但直到江东六十四屯摩擦1个月之后,俄国最高当局才得出结论,决定动用武力反击。这就不能简单地用迟钝来形容,而是司空见惯的扯皮与内讧。

  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懂军事,但作为妄自尊大的统治者,他对中国人的冒犯极为恼火,当天就严令还击,无奈远东军区军事实力如此孱弱的局面支撑不了这种野心。皇后原本对此并不以为然,但是,由于掌握最高军事权力的大公极力主张对中国人妥协,一直对大公抱有敌意的皇后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一心一意在尼古拉二世的耳朵边说大公的不是。若不是大公实在不能撤换,他这个军事统帅的头衔在消息传到彼得堡的当天晚上就到头了。

  大公的思路代表了很多理性的、还没有被民族沙文主义冲昏头脑的军官的看法。中国人此时出动大军,并不是希望与德奥组成同盟,而是要利用俄国现在的困难局势捞取好处——说白了,和俄国但是借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对清政府进行战争的有利时机如出一辙。因此,最理想的处理办法就是,在其他方面对中国人让步,换取中国人继续支持的保证。反过来说,如果要对中国人动武,不仅要从本来兵力就捉襟见肘而且面临德国人咄咄逼人的攻势防线上抽调兵力,而且还会加剧物资输入的困难。

  道理是明摆着的——如果动武,中国人打赢了,该给的好处一点都不能少给,中国人即便打输了,在战略物资输送上也能让俄国喘不过气来。可是,这种意见,不但不为沙皇说接受,也为其他一小撮居心叵测的人所攻讦。卖国、无耻、屈辱……种种罪名安插在大公头上简直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大公消受不起这些大帽子,最后只好勉强同意,从前线抽调2个师,再从后备部队中抽调2个师,加上远东军区的现有兵力,共计8万人,准备对中国人发起反进攻。

  但是,没有那么多足够的车皮,也因为前线的部队需要一段时间交接防线,因此参谋部拟定的计划是依次向远东运输,在集结地汇聚后,向中国人进攻。

  向远东进兵,其他都可以猜测,唯独有一点不用猜测就知道——那就是必须从西伯利亚大铁路走,对俄军而言极为不幸的是,俄国所有的密码系统都被国防军所破译,电文几乎就是单向透明的。与此,军列与何时何地通过铁路站点,便成了中国方面最容易掌握的情况。

  战略会议结束后,中路军司令长官蔡锷便和副司令长官孙传芳一起到了蒙古。说起来,孙传芳出任这个副司令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不仅因为孙传芳本人年轻,而且还因为

  请收藏:https://m.sifang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